6月15日,一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活动在我校国际会议厅举行。我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前任项目资助官员何进博士与我校教师深入探讨了教育实证研究等问题。本次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二级单位50余人参加,党委书记刘剑锋出席并主持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话帮助我校教师理解什么是教育实证研究,如何做到系统思考问题、战略解决问题。别开生面的“对话式”互动模式给老师们带来了刺激的思维挑战。对话活动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展开,何博士给大家展示了一张盲人摸象的漫画图,请现场的人思考自己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摸象说法?盲人摸象给自己的启示是什么?何博士最后由象引申到教育,如何面对教育这头大象?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他一直在挑战对话者的思维,直到对话者能够悟道。
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复杂,但是何博士却能在复杂系统中定位自己的目标,他的办法能做到“实事求是,创新、可持续,易推广”。何博士通过分享自己在中国广西的资助案例,阐释了如何做到系统思考问题、战略解决问题:(1)分析问题是什么?(2)什么是真问题?根本的问题?(3)问题(靶子)找到了,可以确定目标了吗?(4)自己能做什么?能够找到哪些资源(5)确定工作重点,制定战略目标、成功指标与游戏规则。对话过程中,何博士与现场老师的交流引导其思考自己的战略是在哪里、是什么、成功指标是什么?最后得出小结:想大事——战略目标要大,才能不忘初心;做小事——目标要小,才能脚踏实地;无论大事,小事,必须系统思考、战略选择。
结合所学,何博士随即开始实战演练,题目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向基金会申请项目资助。何博士也大家带来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即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5个人,5个人的角色分别是协调人、计时人、记录人、汇报人、挑战者(唱对台戏的),记分规则是每人0.2分,每组对15字原则中每项投票1分,讨论30分钟后给出资助方案。方案要求阐明问题是什么、状症因源的分析、目标的确定(力所能及并带有突破)、成功指标的挑选。在这个活动中,讨论者们面临的挑战是(1)如何根据问题分析选合适的目标,(2)如何按照目标设计活动——抓制高点,(3)如何实事求是地制定成功指标,(4)如何平衡:事、人、术、法、道。
最后,何博士带领大家小结一个项目的成果与收获。本次活动对未曾接触过何进的人来说就是一场挑战,对有过挑战经验的老师来说则是一场思维进阶。活动结束后,外国语学院罗丽萍老师在群里引用《论语》表达了自己的体会,有效将何博士的对话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体现了本次活动卓有成效。(图文/教师发展中心张雯雯)
活动现场
何博士指导小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