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我校学生资助服务中心组织各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参与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主办的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系列培训学习。
本次资助工作线上培训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高翔进行主讲,围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高校资助工作中协助困难大学生解决困境的方法。高翔教授提到,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学校要通过专业的工作与服务,协助青少年成就自己。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就业满意度、教育资源与状况、校园暴力等。其中家庭结构对女性青少年影响更加突出,需要更为关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关注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的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转换思维,协助分析网络空间特征。在面对问题和有困难的服务对象时,可用“优势视角”、“充权”、“抗逆力”等概念进行分析。
高翔教授指出,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困境主要包括就业困境与心理困境。心理困境大多是受助过程中“感受到的歧视”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她认为,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具备文化敏感性,在工作中应当注意性别、民族、性少数、地方性特征等因素。例如低保制度的实行是社会的结构性调整导致个体失业,不能作为个体归因;也应注意对性少数、地方性的刻板印象。
在专业服务过程中,需要有科学化的管理与评估计划,同时要有数据采集的意识,有助于评估工作成效,形成工作经验。同时,社会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的资源,形成联接以整合社会资源,协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在资助工作中,要关注青少年身边的系统构成。首先,对于资源薄弱的青少年需要与社区进行了解与干预,协助青少年调整及改善其家庭氛围与沟通方式,对个体会有重要的影响。此工作模式对于高校而言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形成实践经验的过程。其次,高翔教授提到资产认知对于困难学生脱离贫困是很好的工具,要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激励学生发奋图强。
此次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线上培训会圆满结束,我校参与培训的老师表示要认真学习培训中所提到的新模式,勇于开拓创新,切实做好我校资助育人工作。(图文/学生处马海停 李贝欣 责任编辑 曾进)
腾讯会议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