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为了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了解、聆听这里的红色故事,近日,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石谨誉和柯玉舟老师组织支部党员前往农讲所纪念馆,开展主题为“览农讲所,感爱国情”主题党日活动,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切身感受共产党人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支部党员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堪称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培养出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他们前仆后继,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如今,红墙黄瓦下济济一堂,已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文化基地。为庆祝建馆70周年,农讲所纪念馆近日推出了“红墙依旧——我和农讲所的故事”特展。展览分为“负笈者——六经勤向窗前读”“革命者——能杀敌亦能草檄”“建设者——忆往昔峥嵘岁月”“传承者——看今朝逐梦同行”四部分。
支部党员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参观“我和农讲所的故事”特展
党支部每位党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先后认真参观了“农讲所的创办缘起”“毛泽东主办第六届农讲所”“农讲所的作用与影响”三个展厅,仔细观看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讲所纪念馆及农讲所旧址陈列馆建设、管理、修缮的珍贵档案、文献、手稿、图片等图文资料。展览中众多文物及历史资料照片也是首次展出,如康富成牺牲时所骑马匹上的马褡子、冀三纲在农讲所时穿过的大衣、周性初使用过的陶灯盏等。展览更创造性地与互动多媒体相结合,制作了1926年学生宿舍外景复原场景,让我们沉浸式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农讲所的历史文化精神。
支部党员参观学习中
看着一篇篇古迹沧桑的文字介绍,观着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古迹文物,听着一个个动人无私的革命故事,心情也仿佛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农讲所的毕业学员先后殒于光荣而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事业中,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革命先锋的党旗,是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党的崇高事业,使得共产主义的革命种子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支部书记柯玉舟老师表示,此次展览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将数百年来不变的农讲所红墙比喻为画卷,展示负笈者、革命者、建设者和传承者等代表人物与农讲所之间的故事,详细记录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的发展脉络与故事传承。青年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农讲所承载着广州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广州的城市发展,希望所有党员在感受时代发展变迁的同时,全方位,多元化、多角度挖掘农讲所的深厚历史内涵,讲述好、传播好农讲所的革命故事,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支部书记柯玉舟为学生介绍广州纪念馆的发展历史
支部党员林建文同志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对早期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批的农民运动干部的骨干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辛历程。”张艺琼同志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开办的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感受最深的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去重温那段充满硝烟和战争的历史,去目睹一个个烈士倒下时的悲壮,我们能做的就是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努力学习,刻苦奋斗,赓续红色基因,担负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支部党员分享参观学习心得感受
支部书记石谨誉老师表示:对于一个人来说,70年很长,对于一座纪念馆来说,70岁只是序章。正是风华正茂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继承好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引领下,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
支部书记石谨誉与党员同志共同分享学习心得
通过此次学习和参观,党员对广州农讲所的发展历史以及成立农讲所的重大历史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农讲所中留下的红色历史足迹,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争做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新时代青年,让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才不愧于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图文/工商管理学院石谨誉、原慧丽 责任编辑赵利兴)